三篇SCI一区论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耀眼的标签背后,是王子璇同学在智能算法与工程应用之间搭建桥梁的不懈探索。让我们走进这位00后女孩的科研世界,聆听她的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成长的故事。

王子璇
2022级控制工程专业 研究生
导师:殷林飞 副教授
任职经历
72779太阳集团游戏研224班副班长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2024年12月获得国家奖学金
2024年12月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
2024年12月获得优秀学生(学术科技类)
科研是场“马拉松”
“我的研究方向是典型的‘导师主导型’选择。”回忆起研究生阶段的起点,王子璇坦言最初并未明确领域。2022年进入72779太阳集团游戏后,导师手中一项关于复杂地形对风电出力影响的研究项目成为她科研生涯的起点。“当时师兄已积累了部分数据,导师对方向的熟悉度让我感到踏实。”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起步方式,让她在接触深度学习算法处理风电数据时少走了许多弯路。
选定方向后,王子璇正式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在她看来,科研不是短跑,而是场马拉松。她有个实验曾卡了三个月,当时模型对某类故障的识别率始终低于50%,她反复检查代码、调整参数都无济于事。后来,王子璇把问题拆解,每天专注解决一个小问题,终于在第87天找到了是特征提取层的参数设置问题。这种成长让她明白,韧性不是硬扛,而是允许自己短暂崩溃后再重新站起。
在这场“马拉松”里,王子璇将时间管理比作水流分配,“兼顾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目标调整比重。”如研一时主攻科研基础,她用80%时间泡在实验室学习算法。“就像水流在不同容器中调整形状,时间分配也要随阶段目标变化。”

王子璇生活照
从自主学习到问题破局
“我认为研究生最核心的能力是准确定位问题并自主学习的能力”,王子璇在谈及学术成长时说道。当她在处理风电故障信号时,发现课堂所学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难以应对非平稳信号,便连夜查阅文献,一周内掌握了CEEMDAN模态分解技术。“导师不会手把手教你用哪个函数,你需要像猎手一样精准定位问题,再快速学习对应的‘武器’。”
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在她撰写第二篇SCI论文时发挥关键作用。审稿人质疑其提出的轴承故障诊断模型训练时间过长,缺乏工程实用性。为回应这一挑战,她白天与导师讨论算法优化方向,深夜在实验室调试代码,通过引入并行量化技术将计算复杂度降低40%,并补充了7组不同工况下的对比实验。“那段时间每天的睡眠很少,但当看到优化后的模型在工业现场的实时性测试中表现优异时,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
关于文献检索,王子璇认为文献是前人留下的路标,读懂它们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并分享了她的精准定位检索方法:在确定方向后,先用关键词缩小范围,再通过被引量筛选领域内高价值文献。“我会制作文献精读表格,记录每篇论文的方法创新点、数据来源和实验结论,这让我在设计自己的算法时少走了许多重复路。”

王子璇生活照
给自己留些“呼吸空间”
研二时的项目与论文返修压力叠加,让王子璇陷入恶性循环,那段时间,她常常焦虑到失眠,凌晨3点还在改论文。但导师殷林飞老师的建议点醒了她。“先调整生物钟,哪怕在实验室趴着也要按时起床。”王子璇开始强制自己12点前回宿舍,早上7点准时到实验室。“哪怕前一晚只睡4小时,第一周很痛苦,但生物钟稳定后,白天的效率反而提高了。”
在王子璇看来,科研需要专注,但人不能只有科研,要允许自己“断电”。因此,王子璇每周会预留半天“无科研时间”,偶尔会去爬山,“适当的放空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大脑换个频道搜索灵感。”
面对多重任务,王子璇每天还会预留1小时运动时间,“这些间隙就像润滑剂,让大脑从高强度科研中抽离,反而提升了效率。不要把时间排得太满,要留些‘呼吸空间’。”

王子璇生活照
友谊也为王子璇在“呼吸空间”中添加了能量。王子璇与朋友的友谊常始于科研讨论,而后深化于对彼此的支持,“有一次我的论文被拒,科研搭子陪我分析拒稿意见到深夜,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让挫折不再可怕。”
寄语
科研之路常伴孤独与迷茫,论文写作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希望你们敢于挑战,学会与压力共处,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寻求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愿你们不负韶华,在探索与磨砺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